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沉默的樂章--日本動畫作曲家列傳(1):川村榮二

(原載於開拓動漫情報誌)

寫在前面

如果你愛看動畫,應該會記得一些名字;如果很愛看動畫,你會記得很多名字。
你應該會記得宮崎駿,如果多看過幾部宮崎駿的動畫,可能還會記得久石讓;好吧,這樣也許太低估你了,你記得川井憲次、田中公平、也許還有菅野洋子和和田薰,他們正在日本動畫音樂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有些來過台灣,有些還沒有,但也只是遲早的事。
我想要介紹的不是他們。

我要介紹的是一些在台灣甚至在日本也不太出名的動畫音樂人,他們有的可能已經退休,甚至過世了;他們經手配樂的動畫,你可能只聽過片名,甚至可能一點印象都沒有,有的是因為年代太久,也有的是因為不盡理想導致收視率普普,最後被腰斬,畢竟日本是動畫大國,即使是1980年代,每年也製作至少30到40部動畫,除了少數幾部之外,大部分都被埋沒在日本五六十年來生產的無數動畫下。

但是這並不表示這些作品一無可取,至少就我看來,它們的音樂值得一提,但是因為作品本身不具知名度,連帶的它們的音樂與音樂製作人也隨之沒沒無聞,就我看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盡我所能找出這些動畫、這些動畫的音樂,以及這些動畫音樂人的背景,根據我能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他們和他們的音樂,不管他們是不是還在世,我希望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至少還有一些人不願遺忘他們,也不願他們被人遺忘。
當然,我相信我一定會遺漏掉很多作品,如果各位知道哪些作品值得一提,也請不吝提供。


飛影、冥王、葉小釵

這個飛影不是《幽遊白書》的那個飛影,這裡的冥王也不是哈帝斯,但是葉小釵的確是霹靂布袋戲那個「刀狂劍癡」葉小釵。

這三個名字代表了兩部動畫與一位音樂家,但是要介紹這位音樂家,我想應該先介紹這兩部動畫,首先從這部「不是幽遊白書」的飛影開始,這部作品全名叫《忍者戰士飛影》(忍者戦士 飛影 にんじゃせんし とびかげ)。

《忍者戰士飛影》是一部機器人動畫,從1985年10月6日到1986年7月13日在日本電視網週日早上10:30播映,全長43集,由小丑社(スタジオぴえろ)製作,這個工作室後來也製作了火影忍者的全系列動畫;導演是案納正美,他曾經待過龍之子,當時是小丑社的總監督;原作與腳本則是由渡邉由自撰寫,渡邊先生在此之前多半是為SUNRISE公司的動畫撰寫腳本,比較有名的是《重戦機エルガイム》。

除了導演和劇本(以及一定會提到的音樂家)以外,《忍者戰士飛影》的製作班底有三個人特別值得一提:擔任機械設定的森木靖泰、機械作畫監督的大張正己、以及擔任人物設定的平野俊貴(當時還叫平野俊弘);這三位都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日本動畫工作者,不過當時都還很年輕,大張正己那時候還不到二十歲;森木靖泰那時候也不過二十出頭,這兩位當時還算是初出茅廬的動畫人替《忍者戰士飛影》帶來極為精緻的機器人設計,主角機器人「飛影」參考了日本傳統忍者的造型以及武器,可以跟另外三台非人形機器人:四足步行的「黑獅子」、鳥形的「鳳雷鷹」以及龍形的「爆龍」分別合體;敵方的機器人也參考了日本古代的武士以及步兵造型。

而平野俊弘和《忍者戰士飛影》就有點小八卦了,原本《忍者戰士飛影》的人物設定只有一位加藤茂先生,但是因為他所設定的人物造型,特別是女主角們比較沒那麼有吸引力(簡單的說就是不夠漂亮),所以找來擅長畫美少女的平野俊弘幫忙,那時候他也才三十出頭;1982年因為擔任《超時空要塞馬克羅斯》的人物作畫監督兼原畫一戰成名,平野俊弘畫的女孩子有多漂亮?這裡先舉三部作品就好:1985年的《戰鬥吧!!伊庫薩1》(戦え!!イクサー1)、1987年的《破邪大星彈劾凰》(破邪大星ダンガイオー)以及1988年的《吸血姬美夕》,而且不是只有臉部,整體身材線條都非常勻稱而充滿魅力。


《忍者戰士飛影》的劇情一開始大致是這樣的:西元2200年,人類在火星上已經建立了殖民地,在殖民地上的主角三人,無意中遇到從銀河另一邊薛瑪星系(シェーマ星系)拉德里歐星(ラドリオ星)逃到火星來的宇宙船エルシャンク(Ellshanc)與其中的羅米娜(ロミナ)公主,以及追殺羅米娜公主而來的紮崩軍(ザ・ブーム軍),エルシャンク逃來太陽系的理由,是因為他們的祖上過去曾經遇到地球上的「忍者」,並以其為藍本製造了三具戰鬥機器人,而主角等三人是唯一能夠操作這三具機器人幫助他們對抗紮崩軍的人類,儘管如此,面對紮崩軍的數量優勢,這三人與エルシャンク還是陷入苦戰,就在此時,一台神秘的人形機械人「飛影」突然出現解救了他們的危機又神秘消失。

隨著劇情的進展,謎底也逐漸的解開,故事的舞台從火星到了地球,總之,到了最後,他們終於打敗了企圖連地球一起征服的紮崩遠征軍,並且準備跟著エルシャンク回去收復拉德里歐星。

然後?沒有然後,整部《忍者戰士飛影》有43集,41集時就演到這裡,接下來兩集是過去的回顧總集篇,然後就結束了,沒有任何後續;以一般觀眾的角度,總是會覺得這樣的結束方式是不是有留甚麼伏筆,可能以後還會有續集甚麼的,但是沒有,《忍者戰士飛影》沒有任何後續的故事,如果真的要猜的話,有可能是因為劇本本身很難收尾,收視率不盡理想,製作團隊就被迫草草收尾了事。
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為《忍者戰士飛影》的機械與人物設定都是一時之選,更不用說稍後介紹的配樂;但是因為收視率不佳,這部作品從此就被埋沒,其實這不是第一次,甚至也不是最後一次;日本動畫史上的確有很多這樣的腰斬動畫,當然《忍者戰士飛影》並沒有完全被埋沒,後來在電玩遊戲《超級機器人大戰》又撿回了這顆遺珠。

終於要提到本文的主角了,《忍者戰士飛影》的背景配樂作曲家名叫川村榮二(川村栄二),1946年在日本北海道小樽市出生,北海道大學肄業,除了作曲以及編曲外,也是個吉他手,介紹完畢。

就這樣?

是的,除了他作過或編過的曲子以外,有關川村先生本人的資訊少得可以,一方面因為他最活躍的年代網際網路還不是很發達,很多資料都沒有上網;另一方面這位作曲家本身也很低調,我們只能找到他曾經作過的作品;川村先生主要是為動畫、特攝以及時代劇配樂,另外也幫不少歌手的歌謠曲編曲;像1987到1988年的特攝劇《仮面ライダーBLACK》全系列(包括RX和電影版)、五星戦隊ダイレンジャー(1993年)、忍者戦隊カクレンジャー(1994年)也都是他擔任配樂,另外1996年的怪醫黑傑克電影版也是川村先生配樂。

《忍者戰士飛影》的原聲帶有兩種版本,早期的黑膠唱片和錄音帶,以及後來的CD,除了川村先生的配樂以外,還有兩首片頭與片尾曲,片頭曲「LOVEサバイバー」與片尾曲「一世紀めのエンジェル」 都是由小田裕一郎作曲編曲,青木久美子作詞,一個叫「HIT BOY」的樂團主唱,但是HIT BOY這個團體沒有任何其他資料,原聲帶裡面沒有說明,只有他們出過的唯一一張單曲唱片上面有成員的照片,如果各位認得他們是誰,歡迎跟我們聯絡。



既然是以「忍者」為主題,《忍者戰士飛影》的音樂當然要能夠表現出「忍者」的感覺,一般而言「忍者」給人的感覺是,神秘、快速、以及戰鬥,由於是日本獨有的產物,音樂表現手法上會用到日本傳統的五聲音階,以日本箏或笛等樂器,演奏快速的連續輪音來表現,這樣的音樂常常出現在日本的古裝時代劇中,如果要具體地給個例子,可以參考1980年的「服部半蔵 影の軍団」片頭曲的部分,更典型的例子,像是1985年Taito的電玩遊戲《影子傳說》,整部遊戲的背景配樂就是典型的忍者意象。

川村先生為《忍者戰士飛影》作了18首曲子,編曲上多半是以銅管,小提琴獨奏以及少部分的電子音樂,在這些曲子中,川村先生表現「忍者」的音樂手法可以用這首「飛影 見参!」為代表,音樂的一開始,首先由法國號以日本風格的五聲音階吹出如同戰鬥號角般的前奏,跟著後面幾聲重節奏後猛然停止,隨後又用法國號吹出更高音的號角聲,接著是典型、如同忍者腳步般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詭秘」、「迅捷」、「戰鬥」的忍者風格充分地在這首表現出來,而其他的曲子,只要是跟忍者主題有關,也都會出現類似的元素。

「飛影 見参!」這首主旋律的後半段,其實是片頭曲「LOVEサバイバー」的演奏版;這裡要稍微岔題一下,談談日本動畫音樂與片頭片尾曲的演進,日本動畫發展的初期,片頭、片尾和劇中的配樂通常都是同一個作曲者,所以在配樂裡面聽到主題曲的旋律是很正常的,到了1980年代後期,大多數的動畫都會使用獨立的片頭和片尾曲和配樂,也就是劇中配樂跟片頭片尾曲的作曲家不是同一個,《忍者戰士飛影》剛好是介於中間的一個例子,雖然片頭片尾曲是由其他作曲家負責,但是在配樂的作曲家中還是會把片頭片尾曲用到部分配樂中,到了90年代或更後期,這樣的情況就很少出現了。

除了表現出「忍者」的風格外,《忍者戰士飛影》的音樂對其他情境的表現也一樣優秀,川村先生以高昂的銅管表現出戰鬥以及勝利等情境,弦樂與鋼琴表現出憂傷的氣氛以及女主角們的特質,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一首「出逢いは期待あふれて」(充滿期待的相逢),這首一開始以高亢的銅管和定音鼓表現出如陽光般的勝利氣氛,隨後很快地以鋼琴聲接續著弦樂表現出女性般優美的曲調,最後近似於忍者主旋律的的幾聲銅管號角卻又呼應了隱藏的忍者主題,氣氛的轉折在同一首曲子中,卻不會覺得突兀,川村先生的功力可見一斑。

雖然川村榮二先生為《忍者戰士飛影》作了極為優秀的配樂,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因為這部作品草草結束,知名度不是太高,加上那時候也很少針對作曲家特意的加以宣傳,所以《忍者戰士飛影》的原聲帶很久以前就已經停止發行,在台灣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不過,好的音樂不會永遠埋沒,有時候因為一些奇特的契機,會讓這些音樂以令人意外的方式重新為人所知,接下來要介紹的這部動畫,同樣是由川村先生配樂,而這部動畫的音樂對台灣的聽眾來說就不是這麼陌生,雖然大部分聽眾也都不知道作曲者真正的名字。

昭和最後的機器人動畫《冥王計畫》

《冥王計畫》(冥王計画ゼオライマー)是動畫國際公司AIC(株式会社アニメ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カンパニー, Anime International Co., Inc.),從1988年11月26日 到1990年2月21日,以「原創動畫錄影帶」(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形式發售,也就是說,這部動畫原本就是以錄影帶形式發售,並不是在電視頻道或是電影院播映;原作是ちみもりを的漫畫,你可能沒聽過這位漫畫家?沒關係,他的另外一個筆名是高屋良樹,目前連載中(而且已經連載了快30年)的《強殖装甲卡巴》(強殖装甲ガイバー)就是他的作品,而且這位漫畫家就只畫了這兩部作品,不過這部動畫只使用了原作漫畫中的部分設定,其他大部分都是動畫製作者的原創,所以跟漫畫關聯不大;對了,因為這部作品發售的期間剛好遇到日本天皇駕崩更改年號(1989年日本年號由昭和改為平成),所以這部也被稱為「昭和最後的機器人動畫」。

導演與分鏡是平野俊弘,對!就是剛剛你看到《忍者戰士飛影》的美形人物設定大師平野俊弘,但是這次的人物設定與作畫監督不是他,而是菊池通隆,這位大師也很值得一提;1963年出生,因為《宇宙戰艦大和號》而讓他成為動畫迷,後來就進入動畫界工作,從宮崎駿的《風之谷》原畫開始,在多部作品中擔任原畫;在此同時,有位筆名麻宮騎亞的漫畫家也同時以《神星記》神星記ヴァグランツ、《魔法陣都市》サイレントメビウス出道,很快有人發現,這位麻宮騎亞老師的畫風跟菊池通隆先生極為相似,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紛紛猜測他們到底是同一個人還是夫妻關係,但是當事者也沒有出面闢謠,有時候甚至還聯名發表作品,上面還有各自的履歷(出生年月日還故意不一樣),到2001年才承認他們是同一個人。

既然也是機器人動畫,當然少不了機械設定,《冥王計畫》的機械設定不是別人,正是剛剛提到《忍者戰士飛影》的機械設定森木靖泰先生;如果說飛影是森木靖泰初試啼聲之作,《冥王計畫》就可以說是他代表作的開始;在冥王計畫中包含主角在內的八台機體,各具特色的設計,卻又一致的充滿銳利洗練線條與厚重的裝甲感,展現出完美的機械美感。

不像《忍者戰士飛影》長達四十多集;因為是OVA的關係,《冥王計畫》只有短短的四集,而且是每半年發售一集,所以作畫品質極高;不過當初發售的時候主要是用錄影帶(Beta和VHS,有人記得嗎?)和雷射影碟(LD),後來才改出DVD,2008年為了慶祝發售20周年,有推出畫質加強修正的藍光光碟,另外也有在超級機器人大戰中出場。

《冥王計畫》的大致劇情如下:隱藏在國際電子大企業底下的秘密組織「鐵甲龍」,在蟄伏了多年後,將要以本身超科技製造的八具機器人「八卦眾」征服世界,而他們的頭號目標,就是奪回藏在日本祕密機構「最終守護者」內,八卦眾中最強的機器人「天之ゼオライマー」,而唯一能駕駛ゼオライマー的,是一個15歲的少年秋津マサト與一個神秘的少女氷室美久,然而少年所不知道的是他本身也會成為毀滅世界的關鍵。

基於不破壞觀眾的樂趣,劇情透露就到此為止;整體而言,《冥王計畫》是一部相當黑暗的作品,所以川村先生為《冥王計畫》所作的配樂也多半是表現出陰謀、哀傷與恐怖,在戰鬥的情境上則是以強烈的重低音電子音樂配合銅管表現,與《忍者戰士飛影》不同,《冥王計畫》的弦樂是標準交響樂團的演奏規模,而不是使用小提琴獨奏,這當然也有成本與效果的考量,效果上也較為豐富。

《冥王計畫》配樂中的主旋律只有一組,也是整部配樂中唯一比較沒有這麽負面情境的,就是主角機器人ゼオライマー出場的配樂,這段主旋律出現在兩段中,第一段是「覚醒、ゼオライマー」,在這段配樂中,川村先生首先是以很長的一段快節奏與鼓聲電子音樂來鋪陳敵方機器人戰鬥的優勢,接著加入逐漸玄秘詭譎的高音,在幾聲銅管漸升的音階後突然完全無聲,隨後以一段大提琴後引入以銅管演奏,氣勢雄壯的主旋律。

而在最後的戰鬥配樂「ゼオライマー、暁に出撃す」中,川村先生以完全不同的手法來處理這段主旋律,這首配樂以定音鼓低沉的鼓聲為開始,隨後在同樣的定音鼓伴奏下以弦樂演奏出這段主旋律,表現出沈重、悲壯而優美的氣氛,到了中段後一樣是一段無聲的暫停,接著是在高亢的銅管前奏下,改以小軍鼓的密集鼓聲伴奏下,同樣以弦樂演奏主旋律,而到了最後以弦樂加銅管的合奏完成整段旋律。

《冥王計畫》的主旋律對某些台灣的同好,尤其是會看布袋戲的同好應該不會太陌生,原因是從80年代後期開始,台灣有部分業者引進日本動畫的原聲帶,那時候台日雙方並沒有版權協議,取得的成本與售價也就相對低廉,那時候剛好也是霹靂布袋戲起飛的年代,很可能是其中有工作人員注意到這些配樂,所以在1989年霹靂布袋戲,刀狂劍癡葉小釵出場時,就使用了《冥王計畫》的這段主旋律,平心而論,這段旋律悲壯優美,與葉小釵還真的頗合,所以風行一時,只是當時除了少數人以外,大部分都以為是霹靂的原創音樂。

筆者並不想批評或辯護這樣的行為,畢竟時空背景不同,事過境遷,如今霹靂布袋戲也已經脫離過去低成本製作的年代,成為完整的台灣自製文創產業的代表作品,也希望在知道這些優美音樂背後故事的同時,能激勵台灣有更多更好的本土情境音樂創作者出現。

沒有留言: